close

【從零開始讀懂心理學—文真明】第一章  心理學是什麽—入門篇(1)
undefined

心理活動實際上是大腦的功能——心理

一提起「心理」這個詞,許多人會眨眨眼、搖搖頭,「挺深奧的,不懂啊!」

「心理學?」說起這個來,一股神秘莫測的感覺便會傳遍人們的全身。人們會想起許多所謂詭異的東西來試圖勾勒心理學的大概模樣:「魔術?算命?意念控制?乾坤大挪移?黑洞……」

心理和心理學對許多人來說,的確是一種神秘詭異的印象,人們覺得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實際上,這些都是人們的誤解。
心理和心理現象是所有人每時每刻都在體驗著的,是人類生活和生存必需的。
可以說,複雜的心理活動正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本質特征。恩格斯曾將人的心理意識讚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的學說,也是緊緊圍繞著我們的生活的。

心理活動雖然隱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但它可以通過行為、語言來表現,並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徑來猜測。
心理活動對人體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
那麽,究竟什麽是心理呢?

心理是心理活動的簡稱,實質上是人腦的一種功能,即人腦對客觀事物主觀的反映。
認知活動是心理過程的基礎。
認知開始於感覺,之後是知覺、記憶和思維等活動或過程。
比如眼前有一個蘋果,人腦對這個蘋果的顏色、氣味等個別特征的反映就是感覺;人腦對這個蘋果的顏色、形狀、質感、味道等多種特征的整體、綜合反映即為知覺。
種種感覺、知覺的信息在人腦中的儲存就成為記憶。
在記憶的基礎上,再借助語言,人腦就可以對客觀的事物進行抽象和概括的反映,即思維。
上述過程就是人的整個認知過程。
人在認知中所接受的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傳導至下丘腦及其邊緣系統,就產生了對這些信息的內心體驗,表現在外就成為了人的情緒。
根據這些信息,大腦還會產生一個意志過程,即建立意圖、編制活動程序、確定目標,然後調節和控制人體行為以實現目標。

人的心理的產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大腦、客觀現實和人的實踐活動。
其中,大腦是產生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或者說硬件,客觀現實則是產生心理活動的決定性因素或者說軟件;而人的實踐活動則是把上述兩者聯系起來的橋梁。

「靈魂之科學」——心理學

心理學用英文講叫「psychlolgy」,源於古希臘語,意思是「靈魂之科學」。
心理學的歷史雖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但心理學作為一個專門的術語出現卻是在1502年。
有一個塞爾維亞人叫馬如利克,在這一年首次用「psychlolgy」一詞發表了一篇講述大眾心理的文章。
此後過了70年,一位名為歌克的德國人又用這個詞出版了《人性的提高,這就是心理學》一書。
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記載的以心理學這一術語發表的書。

在希臘文中,「靈魂」一詞也有呼吸的意思。
因為古希臘人認為人的生命依靠呼吸,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完結。
隨著心理探索的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心理學也就變成了心靈哲學。
在我們中國,人們習慣上認為思想和感情來源於「心」,又把條理和規則叫做「理」,所以用「心理」來總稱心思、思想、感情等,而心理學則是關於心思、思想、感情等規律的學問。

總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人的任何行為都離不開心理活動,通常所說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以及個性特征等都可稱為心理現象。
可以說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什麽時候有了心理學——心理科學的誕生

心理學的真正歷史,是在1879年心理學從哲學、神學、醫學等其他科學中分離出來,正式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科學後才開始的。

心理科學的獨立,除了要滿足外在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與當時的自然科學技術水平條件外,還要滿足與促進其複雜的內在條件。
在這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有赫爾姆霍茨、韋伯、費希納和馮特,其中馮特的貢獻尤為突出。

赫爾姆霍茨關於顏色視覺的「三色說」、聽覺的「共鳴說」,以及以蛙的肌肉為實驗材料對神經衝動傳導速度每秒為30米的測定等開創性的實驗研究工作,對感覺心理學的形成、發展以及當時剛剛發展起來的采用實驗法研究心理學的工作,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韋伯在感覺器官心理學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
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他首次利用實驗測定法確定了皮膚覺「兩點閾」【閾: ㄩˋ】的存在,所謂「兩點閾」,是指能清楚感覺到有兩點刺激存在的兩點間距離的最小值,這種第一次用閾限值來說明感覺問題的概念,後來在心理研究中一直被廣泛地應用著;
第二,他首次采用數量法則證明了感覺差別閾限和標準刺激之間的關系。
能確定兩個刺激之間差異的最小差異數,稱為最小覺差,也稱為差別閾限。

韋伯的實驗發現,兩個刺激之間的可覺最小差異,並不取決於它們各自本身的數量,而取決於它們之間相對量的差別,這就是著名的韋伯定律。
韋伯的研究證明了可以對感覺進行測量,可以用實驗方法來研究心理學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而他關於感覺閾限的測量研究則成為現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他的數量法則實驗方法,則實際地影響著心理研究的各個方面,加速了心理學獨立的進程。

費希納提出了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與物理現象之間有規律的相互關系的科學的構想,且對此做了大量實質性的工作。他提出的感覺強度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的基本心理物理規律,已經成為心理學中運用精確方法的典范。
這一規律揭示了,刺激的效果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例如,在100支點燃的蠟燭中再加上一支蠟燭,我們不會感到它的亮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但是,如果在點燃一支蠟燭的基礎上再加上一支蠟燭,就會感覺到亮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要使感覺強度有所增加,就必須使刺激強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
一般來說,刺激強度增加10倍,感覺強度可以增加1倍。
另外,費希納在心理學的研究中還發展了心理測量方法、最小可覺法、正誤法以及均差法。
費希納在他近60歲時還發表了名為《心理物理學綱要》的名著,奠定了心理學的基礎學科——實驗心理學的基礎。

但是,遺憾的是,赫爾姆霍茨、韋伯、費希納雖都在客觀上為心理科學的真正獨立進行了一系列開拓性的研究工作,為心理科學的獨立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但在主觀意識上,卻並沒有去建立一門獨立的心理科學的願望或明確的意識,致使他們都失去了成為心理學獨立學科開創者的資格。

馮特,是公認的把心理學轉變成一門正式獨立學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學家。
與赫爾姆霍茨、韋伯和費希納不同,馮特一開始就有創建新心理學的明確意識。
創建一門獨立心理學的最早建議見之於他寫的《對感官知覺學說的貢獻》一書。在這本書裡,他明確而系統地闡述了建立獨立心理學的思想與方法。
後來,馮特又出版了一本題為《生理心理學原理》的重要著作。
在這本書裡,馮特系統地總結了19世紀中葉以前的所有心理學成果,並詳細地闡述了各種心理過程以及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生理解剖。
在這本書第一版的序言裡,馮特一開始就寫道:「我在這裡獻給大家的這本書是想規劃一門新的科學領域。」
可見,馮特把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思想是極其明確的。
在這本著作中,馮特把心理學牢固地確立為一門有明確研究對象、任務和實驗方法的科學。
因此,《生理心理學原理》是心理學史上第一本真正的心理學專著。

1875年,馮特被德國萊比錫大學聘為教授。
1879年,他在萊比錫大學開創了一項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業——創建了世界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心理實驗室。
這就使得心理學有史以來第一次像其他學科一樣,被當做一門正式科學來進行研究。
在這所心理實驗室裡,他領導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心理學研究者有效地完成了100多項心理學實驗研究,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心理學專門人才。
這些人後來回到他們各自的國家,在他們的國家裡都成為了心理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其中許多人後來都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心理學家,如美國的荷爾、卡特爾、安吉爾,英國的鐵欽納,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克勒佩林、閱斯特伯格、馬爾比、基蘇、朗格、馬修斯等,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心理學專業隊伍,為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至此,心理科學的獨立,無論在研究對象、任務、方法上,還是在嚴密的心理理論體系上,以及在專業隊伍的組織上,都完全具備了條件。為了給事實上已經完全成熟獨立的心理科學樹立一個區別於19世紀中葉以前的「心理學」的界碑,人們一致認為,馮特於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應作為心理學開始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真正科學的標志。
因此,1879年也就成了心理科學真正歷史開始的時間。

從1879年到今天,心理學的真正歷史只有短暫的100餘年,但由於它又有著一段長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往往認為心理學既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又是一門年輕的科學。

作為一門真正獨立的科學,雖然只有短暫的百余年的歷史,但是,在這百餘年的歷史中,它卻獲得了驚人的發展。

在100多年的歷程中,整個心理學界出現了它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學術探討方面的繁榮局面。
在馮特的心理理論體系形成以後,又接二連三地出現了許多理論,或繼承了馮特的理論,或反對馮特的理論,或獨樹一幟、另辟蹊徑的,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心理學派多達幾十個。
而且,這些學派分布也廣泛,遍布世界各國。真可謂是學派林立、學說各異、百家爭鳴、萬帆爭先。

在100多年的歷程中,人類對心理現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眾多學派中,有從內在的意識去研究的、有從外在的行為去研究的;有從靜態去研究的,有從動態去研究的;還有從生物學,數理學、幾何學、物理學、拓撲學、民族學、文化學等種種不同角度去研究的。
所有的學派,包括相互承繼的學派,在它們的心理研究對象、范圍、性質、內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聯系,又各不相同。
這百餘年心理學發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可以說遠遠超過了在此之前的人類歷史上心理科學研究成果的總和

心理科學這100多年的歷史,主要集中體現在一些重要的學派及其發展歷程中,這些流派在世界范圍內,都曾代表過一個時期的心理學發展的歷史,都曾對心理學本身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都曾客觀地影響過心理學的發展進程。
心理科學100餘年來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反映在這些心理學學派的研究成果上。
公認的七大心理學派包括:內容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皮亞傑心理學、神經生理學和認知心理學。

心理元素是心理構成的最小單位——內容心理學派

內容心理學派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德國,代表人物是馮特。
該學派主張對人的直接經驗進行研究。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人在具體的心理過程中可以直接體驗到的,如感覺、知覺、情感等。
不過,馮特這裡研究的並不是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本身,而是感覺或知覺到的心理內容,即感覺到了什麽,知覺到了什麽。
馮特認為,人的這種直接經驗(心理或意識)是可以進行分析的。
他將心理被分析到最後不能再進行分析的成分稱為心理元素。
他認為,心理元素是心理構成的最小單位,而人的心理是通過聯想或感覺才把這些心理元素綜合為人的直接經驗的。
因此,馮特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結構和內容,發現心理元素複合成複雜觀念的內在原理與規律。
為此,馮特的心理學體系被稱為內容心理學。

馮特的內容心理理論觀點,後來被他的學生鐵欽納帶到美國,並於19世紀末在美國發展形成一個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與馮特觀點相似但又有所區別的較大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由於「內容」與「構造」兩個學派在主體思想上是一致的,故後人一般都傾向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的學派。
該學派的理論興盛了二三十年。

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行為主義學派

行為主義學派產生於20世紀初的美國,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
這是針對馮特學派理論的不足而在美國進行的一場心理學革命。
它一反傳統心理學主張對人的意識進行研究的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只是研究人腦中的那種無形的像「鬼火」一樣不可捉摸的東西——意識,而應該去研究那些從人的意識中折射出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的東西,即人的行為。
他們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於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
這些反應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則隱藏於身體內部,強度也有大有小。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具體的行為反應取決於具體的刺激強度,因此,他們把「S—R」(刺激—反應)作為解釋人的一切行為的公式。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就在於發現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的聯系,從而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或是反過來通過反應推知刺激,最終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

本資料來自海峽對岸某論壇,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arrow
arrow

    皇甫東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