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前要培養的66種思維】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成為巨人
牛頓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科學家之一。
牛頓去世後,有人寫詩讚美他:
宇宙和自然的規律隱藏在黑夜裡,
神說:讓牛頓降生吧!
於是一切都成了光明。
然而在1676年,牛頓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卻寫道:「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
據說他還講過:「我不知道世人對我怎麼看,但在我自己看來,我就好像只是一個在海濱嬉戲的孩子,不時地為比別人找到一塊更光滑的卵石或一隻更美麗的貝殼而感到高興,而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卻還完全是個謎。」
也許,有很多人認為這些話不過是牛頓自謙之辭,其實,恰恰是因為牛頓學習了很多前人的知識,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才能夠在自然科學領域裡做出奠基性的貢獻,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牛頓用他的成功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可能成為巨人。
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生活和工作,我們可以省卻更多的時間,可以更快地接近成功,取得事業上的巨大進步。
我們的先人創造了燦若群星的奇跡,留下了優良的傳統文化,囊括了諸多美好的德行,對我們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無論是修身之道,齊家之法,還是治國之術都有其價值所在,也正是因為受「巨人」的影響,或者說站在了無數「巨人」的肩頭,我們才能夠取得驕人的成功。
要取得成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但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複雜。
牛頓本來也是一個平庸無奇的小孩子,但是由於他善於「站在巨人的肩上」,善於借前人之「勢」,因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創造了不凡的業績。
學習是一個漫長而有趣的過程,是我們成功必備的素質之一。
學習就是要理會和掌握前人創造的經驗和知識。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所謂「前事」就是我們要學習的物件和內容。
如果把「前事」的創造者譽為「巨人」的話,那我們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當然,「前事」不僅僅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但是成敗各有得失,本來就在一線之間。
我們不僅僅要學習古人為人處世的正確的道理,還要認真領會他們的經驗教訓。
換個角度考慮,「站在巨人的肩上」,於我們來說也是對起點的選擇。
當然每個人現實的起點並不一致,但是我們的目光不能短視,一定要選擇高起點,因為站在巨人肩上,我們會看得更遠,走得更遠。
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選擇好自己的目標,「而今邁步從頭越」,才能跨過道道雄關,走近巨人,取得成功。
可能我們在諸多方面不夠理想,但是每一方面都有出類拔萃之人,即是所謂的巨人。
踏著他們走過的道路,成功係數就會大大提高。
造紙術的發明人到底是誰,很少有人知道,然而造紙術的改進者蔡倫的名字卻婦孺皆知。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蔡倫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這個「巨人」就是前人在造紙術方面創造的所有成績。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成為真正的巨人。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
只要有信心,勇敢地面對困難,接受前車之鑒,成功不就在眼前嗎?
蔡倫也好,牛頓也好,他們的故事都說明只有站在巨人肩上才能取得成功。
明白這一點,你就已經拿到了通向成功殿堂的「入場券」。
【本資料來自海峽對岸某論壇,如有侵權,敬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