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宗寶典卷一】鼓山亭廟保生大帝-三字經集解

人之初  性本善
人身乃係陰陽二氣化成,小天地,卦理定數無異,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天以陽而下,地以陰氣上升,雲雨施行。
陰陽交合結成夫婦,有道乾坤成,由天道生人道,配與人身父精母血結成胎孕,萬物同生。
在人為元為佛-在地為化為性。
在人為仁、義、禮、智、信。
五常性理,人為萬物之長,性靈是天所賦謂人天生地養,到臨終時,身留焦土,性回天也。
蓋以人類也,初出母胎時,就有靈性,性。
就是性理,心所生性不可遷,性遷為惡,幼習者,相去太遠,為人出世,先要明白性理,天道是一件要緊大事,修心如明鏡,自能見本性,性命當然必完,本性元是良善乎。

性相近  習相遠
修真煉性要深遠,須悟元來本性,不可不悟率性為本也。
諺曰:「山可改性難移。」
非也,與下性情字不同。
論此種性是人質之性,俗語云:「家富小兒驕。」
惡也。
本性呢?本性元來是良善。
秉懿之良謂之善。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
同天德性,天理是元性,常訪君子相近乎。
修心煉性,必先除掉毛病習慣,處事有規矩,出言有禮節之章程,心身鍛煉合行,遠離壞人,活不靈揚,研究聖書,學習相遠也。

苟不教  性乃遷
苟字解,是不守禮法,不務實際,凡為人家父母養育子女,若無善教訓導其出發點,而放蕩,由他性情,胡為亂作。
然其性自遷流為愚,變成下賤矣。
必須鼓勵其讀書奮發時勉強,研究性理,養其性情端正,自然能發其志。
所見所聞,禮貌方面見識,性質溫柔自不遷為心德,即是天理善良之元性。
性道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所以禮就是品行,是本性之神,男學才良,女慕貞節,伐冰之家性理常存,淫亂不犯,以正心為本,是禮德也,性字體八彙,寫八德綱常大定,德一靈真性者,明天道有靈,道成則天下太平,修心煉性不可遷,遷者,不能回理天也。

教之道  貴以專
蓋聞古聖王之道也。
以稼檣樹桑之本。
孔子設杏壇教導世人孜孜不倦,諄諄善誘,人家育養兒女應亦有方,必須行使,光明大道以教化為盡善風度,宜求文法而意實可通。
妻於立言指正無害。
孔夫子教民主非禮勿動句疑好事者,為之定本。
然明道因而皆用朱子治家章句,朱子之道乃係千年大行。
使天下無儒,無一才,無一苟欲教化於無人者,必學四書,孝經,三字經,價值依然深奧。
莘莘學子所難解,不能以自修,則求賢師另行也,求師從讀或父母之教,以純一專心志誠也。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戰國時鄒人也。
孟母姓仇(音掌)氏孟子名軻字子輿,為教道望子成龍,居三遷選擇,為孟子不好學其故,此引古代賢母責成教子有方大名萬古流芳。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
仇氏守節,孟子幼很聰敏,所見便學,居近墓地。
專學葬法,近屠者,學宰殺,遷學官傍,學行禮,遂居於此。
三遷之教,教子更成大儒也。
母正戒欺求信之教也。
既長從學於子思之門,一日厭倦回來。
其母正在機房,一見怒氣,割斷其機。
孟子惶恐,跪問其故。
母責道,子之行與我織機一樣,累絲成寸,累寸成尺,累尺成丈爾令惰怠厭倦,乃自棄其功,我斷機,與汝自棄功同。
時孟子朝夕奮發篤志勤勉,後來終成大儒,此乃三遷教道母仇氏之功此哉。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北京有一座山形如燕子號曰--燕山。
姓竇名禹鈞住幽州人氏,教子有方,產下五子,長曰儀、次曰儼、三曰侃、四曰傲、五曰僖,揚名四海。
此乃是賢父宗懿方長,於世史冊,萬古流芳。
按禹鈞,慣用大斗入小斗出,以為圖利。
詐騙之手段,欺壓貧賤。
違背天理,喪盡天良。
年經三十而無子,忽得夜夢。
父靈指點,告曰,兒一生僥倖詐術,滅盡天理,終必墜下陰曹,受盡苦慘之刑罰,罪惡貫滿,絕世無理,壽短早亡,切速悔改,將功補罪,大積陰德,拯濟無辜,改過前非是也。
禹鈞醒時,不勝驚駭,即時反悔,即將夢中父靈指點,一一進行改過。
家設義館,聘有醫師兼教師,貧家子弟家境困難無法上學者,以及,患病無依貧民,送到義館,讀書或醫治,愛心-義診。
如此樂善好施,刻己利人,即將斗秤器俱全部除掉。
樂善巳過數年,再受父靈指點,喜曰,兒今好施樂善,光耀天曹,必定增福不淺,上蒼賜給五子,壽臻九十。
禹鈞醒時欣喜,更加廣潤,愛心-義診,果然無錯。
產下五子,一家和順。
男耕讀,女紡織,八德之從,妯娌和睦。
後來五子登科,高官顯爵,行孝滿門,子孫繁榮,事業興隆。
侍郎馮道贈詩一首五言絕句云:燕山竇十郎,教之以義方,靈樁一枝老,丹桂五枝芳。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蓋以人生於世,新人讚舊人,每個人都有育養子女之義務,但是養子必亦有方,不可惜愛過度,變成依賴性者,氣志軟弱。
為父母之義務係不能擔他一生,不能管教者,將成社會為非作歹是也。
放蕩游玩,小兒到七八歲,如筍必雕。
要送他入學校,為父母大家都望子成龍,此種義務最重要。
失教者,則結黨成群,殺人越貨、賭博賊盜、流氓等皆所引起呢?
如此之罪過者,就是父母。
凡學生打架逃學,或者為非作歹,就是教導不嚴,就是老師懶惰之罪過也。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凡人生自幼不分男女,為人之子,必須受過教育。
入學校或者入私塾,讀書學習,終自有出人之頭,天下間多數地方人,文化無有發達,無設學校。
一皆文盲,就是粗夫俗子,俗語稱號「愚蠢」。
現在每一個角落,處處都有學校,學子甚是方便,這種普遍的教育制度,不論家境困乏都有可能入校。
為人之子,不要逃學,失學懶惰,放蕩閑遊,或有社會上,結黨成群,無惡不作,歹徒而引起,不應該如此。
為人子自幼時入校可有達到光明之路,有讀之人。
似春園之草,日增漸長。
不學之人,如鐵磨石時見消耗,王候卿相,也是受過高等教育,高等考試-特種考試而後任用。
幼時不讀書,到老欣羨要讀書,許時記閱力減退,眼睛起霧,悔過已遲矣。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千金之裘
非狐之腋就是說千金之價,狐狸皮必須要製作最有美觀之實貨;則可能值千金。
雖然最寶貴之玉石,若沒鋸開,雕琢。
磨成各式樣之器具,永久亦是粗石塊耳?
人生自小七八歲年齡時期,任汝聰敏。
無經明師
焉知禮、義、廉、恥。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諺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人家之子弟,自少時必須親近明師
或者接近賢友。
儀就是禮節之儀式。
尊師重道
以及學習禮節可學周公禮也。

香九齡  能溫蓆  孝於親  所當執
昔漢朝江夏人氏黃九歲。曉知行孝義。寒天臥蓆溫暖。即請父母安身睡覺,執者。就是孝心永記心中保持也。天生聰敏行孝,我國已入孝烈祠也。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漢朝時代孔融。乃是魯國人氏。孔夫子之第三十二代後裔。年僅四歲就曉讓大取小之謙讓。
有日他人送梨。融從取小。眾曰。汝如何不敢取大梨呢?
融曰。諸兄長大當選其大,我乃小弟當取小梨。焉何弄錯犯罪乎。嘗曰。斗室春滿。
今觀融年僅四歲。曉讓之謙。斯曰若為人弟者,莫爭長短。不傷和睦。和氣自然。能知尊長。實真天性。是也。人生於世,須相孔融幼知謙讓也。
古人曰。人生孝為先。弟就是孝弟於長也。次曰。如見之不清楚者,須要親耳聽之。數是算術,算好完畢。必須記帳。凡出入貨買賣,詳細由一算起,到十、而千、到萬、某數字為註數字點。測繪累、計、共、總。小之為加減乘除,遵照古聖賢苦心研究留傳下來。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算 術數目編對序彙,一字開始。主十者數之滿。自開天闢地以來,勿論是天道亦是一字開始。四書聖經亦是一貫開始。一得人是大字。大得一是天字。太極字彙是上三 三。下三三也。天地人合為之才。不論任何人,馮寫字起筆一點,後來用一橫,一者一陰一陽。十字者,一橫一直,東西南北向,十字數也。十倍曰百,百倍曰千。 千倍曰萬。萬-億-兆。後來周公傳九章之法。是九九八十一數也。上古之世。無有文字時代有龍馬負圖。出於河中。並蒼頡制牢一則有文字記載。為世人不可無知 之惹之大恩大德也。

arrow
arrow

    皇甫東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